共添一抹綠 同護竹山藍
——竹山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紀略
八山一水一分田。竹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秦巴山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近年來,竹山縣扎實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高位推進,謀略系統化

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咬定“一張藍圖”。縣委、縣政府始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崛起之路,先后在十四、十五次黨代會上鮮明提出“生態立縣”發展理念,固化“生態立縣”發展路徑,著力打造“五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的產業體系。今年年初,縣委制定“1+6”專項行動方案,深入實施生態提升專項行動,圍繞“建功綠色低碳示范區、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縣”目標定位,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界定“三區三線”。堅持高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3.15萬畝,占比90.01%;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95.79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33.4%;確定城鎮建設用地基數16.86平方公里,初步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25.47平方公里。
鎖定“四長”責任。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第一主任、縣長任主任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出臺《竹山縣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度規定及其考核辦法》《竹山縣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辦法(試行)》《關于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和竹山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等制度性文件,完善了“河(湖)長制”“林長制”“路長制”“田長制”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常態化開展巡察行動,推動問題及時發現、及時銷號。
鐵腕治污,攻堅戰役化

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整改中央、省環保督察檢查反饋問題156個。
用心守護碧水清流。扛牢“一江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責任,下決心整改突出環境問題。投資1.2億元完成城區飲用水源取水口遷移?;I資1億元關停拆除堵河源小水電7處,關改搬轉沿河化工企業5家,取締堵河庫區網箱1380余口,上岸拆解船只528條,加強16個城鄉污水處理廠和5個垃圾填埋場環境監管。
用力守護白云藍天。堅持把降碳作為總抓手,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全域推進“綠滿竹山”,2021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0.09%,植被覆蓋率達到80.2%。提前3年淘汰下線100臺燃油汽車,在全省、全市率先實現新能源公交系統全覆蓋。
用功守護沃野凈土。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土壤環境風險排查整治。全力推動農藥、化肥減量化使用,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程,實施礦山修復項目14個,完成修復面積616畝。
如今,竹山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優良天數達標率達95%以上,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湖北省第九、十堰市第一。堵河干流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標準以上??h鄉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年均為丹江口庫區輸送優質凈水達60億立方米。2021年省級生態環保轉移資金綜合考評在全省縣市區中獲得第一名。
共同締造,行動全民化
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竹山三十條》,催生綠色出行、低碳出行、植綠護綠、垃圾分類處理等文明之風,生態文明理念入腦入心。十星創評中,生態星、衛生星歷來被群眾視為臉面,涌現了獵戶繳槍護生態星、建圈關羊守生態星等生動的追星故事。
綠色產業集群成勢見效。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園區、綠色康養呈現生機?!盁o中生有”建成鄂西北最大的衛浴產業園,光伏發電、松吉新能源電動車落地見效,城北新區低碳循環產業園、抽水蓄能電站加速推進。竹山納入第二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全域旅游、森林康養成為綠色轉型發展的新業態,竹山高質量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攀升。
農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效果顯著,建成村級污水處理設施176處,改廁2.7萬余個,農村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逐年提高。固化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先后培植一大批生態文明建設先進村鎮。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各地紛紛啟動群眾房前屋后環境衛生整治小微項目,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落細落小。
請輸入驗證碼